新闻中心     联系我们
大理会议承接公司服务电话
服务热线
139-8889-9288
所在位置:首页 / 大理地产/人文推荐 / 一方凤羽砚 风雨传承300年 大理商务会展

一方凤羽砚 风雨传承300年 大理商务会展


凤羽砚, 产于洱源县西南部的凤羽镇,是南诏、大理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。光泽深沉,易于磨墨,砚盖凝珠,存墨不腐,磨出的墨汁流利锃亮,凤羽砚因此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。



钟灵毓秀的小镇孕育民间精品

凤羽坝子里,村寨之间阡陌纵横,鸡犬相闻。在这个白族人家聚集的小镇,每座村寨里都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。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、朴质的乡间美景,还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民间美术工艺品——洱源凤羽砚。



据史料记载,凤羽砚的制作始于明末清初,是历史上滇西一带读书人普遍使用的文房四宝之一。清朝康熙年间,凤羽砚的产量较大,凤羽的读书人外出赶考,曾把凤羽砚带到京城去。凤羽砚工艺美术师、洱源凤羽砚台工艺品厂厂长张跃堂介绍,凤羽镇中曾有6、7户人家能制作凤羽砚,部分产品供给本地集市,长期销往大理三月街、丽江古城、保山,省外销往北京、西安、南京等地。


民国时期流行用笔墨纸砚,后来逐渐被钢笔代替,凤羽砚的市场逐渐萎缩,上世纪60-70年代,凤羽砚的制作几乎消失。“上世纪 80年代初期,凤羽砚手艺人多改行做磨刀石,我的祖父和父亲重新试做出砚台,带到下关市场摆地摊售卖,竟被人家一抢而空。这令我们觉得,凤羽砚还是很有市场的,必须重新振作起来。”张跃堂介绍,1998年在政府的倡导下,当地建起了较具规模的凤羽砚工厂。


出生在制砚世家的张跃堂耳濡目染,从小就对工艺十分感兴趣,放学回家画图画,为制砚打下坚实基础,后来他用5年时间便“出师”了。以50年为一代算来,凤羽砚传到张跃堂已经是第8代,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



凤羽砚的材质和用墨效果与四大名砚相差无几,形貌尤其接近端砚。它的保墨性极好,不结冻,夏不蒸发。它最大的特点是“一方一盖”,即每一方砚台都带着盖子,因此用上3-4个月都不会干燥,也不会发臭。


“浇”石头  选砚料  

制造凤羽砚的石材,主要采自祖辈口耳相传的“秘密产地”——当地的鸟吊山和罗坪山。雨季,山体容易塌方,每年进山采石的机会只有两次,都在三四月间。采石之前,要以公鸡献祭山神。


老制砚人介绍,石料场距离镇上10公里,山里不通公路,石材挑选一般要与马帮合作。制砚人请人上山挖石,亲自挑选之后,请马帮用马驮回镇上。直到现在,还有制砚人托付赶马人将石料驮回镇上。长时间的太阳照射会使石材变硬,因此驮回的石材必须避光保存,以保持湿度。


“辨别石材优劣,全凭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眼力和手感。‘选材的方法简称为一浇、二敲、三看。’”张跃堂介绍,所谓“浇”就是往石头上浇水,使其真实的颜色和纹理都能清楚显现;“敲”就是用锤头敲打石头,看看是否会出现裂纹和细缝。“老一辈手艺人经验丰富,石头放到手里看一看、摸一摸,不用敲掉外层就能知道里头的料好不好。”制作砚台的石材质地越细腻越好,“最好的石头摸上去像小娃娃的屁股一样光滑”。砚石不可出现裂纹,颜色不是越深越好,以带绿色花纹为佳。



精雕细磨 下刀要准狠平细

砚料选好后便可切割定型,传统的切割方式用锤子一锤一锤地敲打,4厘米的砚台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。现在采用机械切割,一天能切出数十块石材。切割定型这道工序要将砚台外形大致定型,去除冗余,并根据材料勾勒出基本图案。张跃堂介绍,设计绘图从石材的质料出发,慢慢构思和修改。“觉得不合适又重新再画。大的需要琢磨几天,小的比较简单,几个小时或者几十分钟就能完成。”



精细的雕刻与打磨过程最考验制砚人的工艺,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,要经历“粗雕——粗打磨——细雕——细打磨”4个工序。“一刀准、二刀狠、三刀平、四刀细”是雕刻的口诀。“意指下刀要精准,去除冗余石材,力道不能过轻或者过重,刀工要细腻精致。”张跃堂介绍,为追求造型和线条的流畅,一方普通大小的砚台需要用砂纸细致地打磨半天,但这还不是最难的。“最难的是微雕,要求把砚台上最微小的细节处理完美,例如人物的眉毛、胡须、衣纹,务求生动细腻。”



微雕后再进行精细打磨,清洗,放入本地产的食用菜籽油浸泡2-3天后拿出,海绵擦拭干净,一方质材、做工上好的凤羽砚算是制作完成了,配以木质底座,装入盒子后,便可作为成品出售。



凤羽砚的传统造型大多寓意吉祥如意,题材以松鹤长春、龙凤呈祥、荷叶鸣蛙、年年有余为主。现在的凤羽砚打破了过去长方形的传统范式,根据石料大小设计制作,题材有包括传统造型在内的二龙戏珠、鲤鱼跳龙门、蝙蝠献寿、耕牛砚、凤穿牡丹等数十个品种,集实用性、艺术性和民族特色为一身。

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09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