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丽萍大剧院,一直以来都以“C位出道”,且一直“爆红”,作为大理文化艺术新地标,吸引着众多本地居民和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。观看剧院里上演的民族音乐剧《阿鹏找金花》,也是人们向往的艺术之旅。
“雕得金龙腾空飞,刻出雄鸡报五更,凿成百鸟枝头唱,镂花引蜜蜂。”一首传统的白曲,是对剑川木雕最形象生动的吟唱。
很多大理白族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童年记忆:“朝斗”,即尾着奶奶辈到寺庙或某户人家,看着穿戴整齐的老斋奶们,跟随大师父,烧香念经祈福。 这朝斗,是白族“上星祈福了愿”的民俗活动,六月初六朝南斗,九月初九朝北斗。南斗为“延寿星君”,朝南斗求的是健康长寿;北斗为“解厄星君”,朝北斗为的是追念逝者,为逝者祈福。二者都属于阿吒力民俗活动。除此之外,正月初一弥勒会,二月初八释迦牟尼太子游四门,二月十九观音会,四月初八佛祖诞辰,以及建新房的人家“安龙垫土”、没有子嗣的人家求子等,都有相应的朝贺和祈福活动,均由民间各种阿吒力会及会中的大师父组织,有条不紊。
大理人自古热情好客,请吃杀年猪饭是民间的传统习俗,杀年猪时友人、亲戚、邻里相聚来吃杀年猪饭共享美味和快乐,而“肝生”则是弥渡杀年猪的宴席上最醉人的滋味,弥渡人生生世世难以割舍的乡愁。 寻找“肝生”里的乡愁,选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,向《小河淌水》的故乡弥渡——出发! 从下关驱车,上楚大高速,弥渡口下,大约半小时,便到花灯之乡,寻味而来,谁也说不清肝生这道美味是何时摆上杀年猪饭的宴席上的,只记得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弥渡人都是在肝生的滋润中长大的。
穿过周城果蔬鲜亮的菜市场,走过一条数百米长的窄窄巷道,右转,就是蓝续古法扎染坊。周城是中国最大的白族村落,一个以“城”为名字的村子,白语叫“字怎”,意为制作之地或缝制,在苍山云弄峰下,霞移溪穿村而过,至今保留着手工扎染的工艺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中以板蓝染为特色,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染布作坊和街面上琳琅满目的扎染布,让它看上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蓝色的,“蓝续”,就是把这种蓝延续下去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