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海拔4200多米的雪斑山南麓山谷中,有条象图河。在河的中游、象鼻山山腰上,坐落着一个名叫象图村的传统白族村落。
村内古水井、古戏台、古照壁、古民居、古道、古树一应俱全。象图村人讲白语,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生,村内妇女擅长用传统织布机手工织布、用小甑子酿制大麦酒,并以此声名远扬,被称为“云南省内山上白族第一村”。
象图村有口古水井,因形似马蹄,当地人称其为“马蹄井”,“马蹄井”是村里唯一的饮水井,井水清冽甘醇,当地500多户山民以及牲畜饮用水全靠它供给。象图村内有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戏台,古戏台飞檐翘角,梁柱之间的雀簪均为精致的木雕。戏台前有一个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小广场,逢年过节,戏台前广场上挤满了从四村八寨来此狂欢的山民,戏台之上,滇戏、吹吹腔以及白族歌舞轮番上演,精彩不断。
在象图村,传统的手工织布至今依然流行。清乾隆年间的《剑川县志》里,就有象图村民“善织麻”的记载。织布工艺大概有十五六道工序,象图的麻布精致细密,经久耐用,织麻布的传统工艺已经淡出了山外人们的生活,可在象图村却仍焕发出勃勃生机。象图村的小甑子酒也很有特色,用一段高约1米,直径70至80厘米的铁杉、榧木等坚实圆木材挖空后做成甑子来酿酒。象图村冬日白雪皑皑,春夏则云雾缭绕,温热多雨,如此气候中孕育出的大麦再经勤劳的白家妇女用小甑子酿制,不仅出酒率高,酒也清冽、醇厚、不上头。一般都不用拿到市场上议价交易,在家中酒坊就已“名酒有主”,一年到头,供不应求。
象图村的文风亦很昌盛,“耕读传家”的家风在此流传久远,直至现在,“象图人写得一手好字”的说法不绝于耳,从象图大山怀抱里走出的莘莘学子亦名声在外,令人叹服。
转载至大理文旅。